去年有这样一件事,一些地区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、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。
我当时知道这件事,就觉得这种规定应该不会长久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呼和浩特的统计就显示了,30岁以下群体中从事建筑、装修的占15%,而50岁以上占比则近43%。另有调查统计则显示,从2007年到2017年,建筑业一线工人平均年龄10年间增加了10岁。
(资料图片)
这意味着干工地的人主要是中年向老年过渡这个年龄段的人,而且他们还越来越老了,补充的新鲜血液是很少的。
假如把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再排除出去,工地上的劳动力就会出现缺口。去年因为疫情管控措施,很多工地进度不算快,所以劳动力缺口问题不会显露太多。今年加大力度开工了,这个问题怕是会显露出来,而且会有所改变了。
果然,5月25日,江苏省住建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“建安码”系统试点应用的通知》,在江苏省务工的建筑工人必须申领“建安码”,主管部门将根据务工人员年龄、健康、安全培训信息实行绿、黄、红三色动态管理。其中,超龄建筑工人,即60岁至65岁的男性工人,以及55岁至60岁的女性工人,这些工人进入工地工作被赋黄码。一处工地的“黄码”比例不能超过10%。
也就是说,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,在一定条件下,是可以在江苏省进入工地干活了。按理说,这比一刀切完全不让进还是好一些的。
但是这个话题说起来,无论怎么看都挺伤感。
60岁至65岁这批人是属于前段时间被提到的“低龄老人”的,按照定义,年龄在60岁至69岁的老年人口都算低龄老年,据《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》数据,截至2020年,中国有1.47亿低龄老年人,而且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就业。
他们为什么出来工作?招聘平台“前程无忧”发布的《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》显示,68%的中国退休人员有强烈的就业意愿,近半老年人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,34.3%的老年求职者希望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、增加收入。
也就是说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因素,但赚点钱养家糊口的意愿也不容小视。
而且由于历史原因,所谓的“低龄老人”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,超过91%的低龄老年人只具备初中及以下的学历。
对于这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,建筑工地真不算是一个差选择了。
所以建筑工地对“低龄老人”一刀切,似乎欠妥。
然而允许他们在建筑工地就业,也有问题,随着年龄增大,工人在精力、体力等方面也会下降,从事一定危险性的施工工作确实容易发生意外。
更悲惨的是,缺少劳动力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,比如我们之前在《补贴800万盖楼,房价能不能降?》提到的装配式建筑,可以节省很多人力。但尽管建筑工人新鲜血液缺乏导致人力成本上升,内地装配式建筑成本仍然高于传统建造工艺。
装配式建筑只能去香港等地寻找机会。
所以我们的人力成本,可能还是太低了。
我们对低人力成本的依赖还是太重了。
甚至还要“低龄老人”继续干活。
而“低龄老人”为了这点收入,也仍然要继续努力工作,而不是安享晚年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