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没有发现,如今,AI越来越火,但AI生成的垃圾信息也越来越多了。
如果你打开知乎,很大几率会看到AI生成的回答,它们简短、概括性十足,看了等于没看。打开今日头条,你也有很大几率看到用ChatGPT生成的虚假新闻,它们曲折、离奇,足够耸人听闻。AI制造充斥互联网,连漂亮小姐姐都可以一键生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AI的加持下,无意义的内容呈指数级增长,假新闻、标题党获得大量曝光。AI不但没有解放生产力,反而劣币驱逐良币,让优秀的创作者失去热情,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信息茧房。
曾经,我们期待AI改变时代。
但一个可怕的事实逐渐显露,AI正在污染整个中文互联网。
作者 | 布知
编辑 | 聂风
01 ChatGPT魔咒
几天前,网络上流传一条新闻,“今晨甘肃一火车撞上修铁路工人致9人死亡”。
没过多久,甘肃警方出警,发现新闻伪造。几个年轻人在易撰上搜集了近年来的大热新闻,然后用ChatGPT打散重写。生成的假新闻被分发到21个账号上,获得1.5万的点击量。
ChatGPT已经无孔不入了。如果你在网页上搜索“AI写文赚钱”,会有无数文章跳出来说,用AI写文章,只需复制粘贴,月赚上千元。
点进去一篇文章,里面写着AI赚钱只需三个步骤。首先,找爆款文章,把开头抄下来,然后上传到ChatGPT的对话框中,让它续写文章,之后上传到今日头条或者百家号上。
知乎也成为ChatGPT生成无脑答案的重灾区。知乎上,有人提问,有没有中国古代有趣的或悬疑的真实故事。马上有人回答,南明大盗黄宗羲。
不过读起来却发现,他先换词不换意的重复题干,并独立成段。接下来全文履历式写作,文章没有盗窃细节,没有情感起伏,最后却总结升华,“这是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但令人着迷的悬疑案件之一”。掐着鼻子读下来,文字AI味十足。
如果进入知乎的“等你来答”,并点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,你会发现许多有着AI味道的答案。
游戏《我的世界》、罗马历史、智能音箱推荐和微观粒子是否有惯性等提问都被AI宠幸。
一位知乎用户,在一天的时间里,上传了11个答案,内容涉猎广泛:什么是真正的善良,高一化学差怎么办,从法律角度解读借贷,微观粒子的惯性等涉及社会、教育、物理等领域的问题。
其中,“微观粒子是否具有惯性”的答案,直接照搬ChatGPT。
这位知乎用户留下的另一个回答“怎么判断健身房是否会跑路”,也几乎像素级摘抄。
“复制答主们”还嫌ChatGPT的效率不够快,开始学习如何用ChatGPT快速编故事。他们只需要安装插件,在知乎问题页面就会增加“点击询问ChatGPT”按钮,一键生成答案,连复制粘贴的步骤都省掉了。
广告语写的也很动人,“让知识触手可及,Zhi+ChatGPT助你在水乎风生水起”。
ChatGPT4.0乃至3.5问世时,中文互联网为之一震,人们期待AI可以辅助思考,提高效率。但没想到,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,人们要面对的是,千篇一律的表达,被打乱重组的假新闻和没有意义的片汤话。
以三微一端向外蔓延,知乎、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无一幸免,全部沦陷。
而有着丰富语料库和极速写作能力的ChatGPT,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垃圾制造者。
02 低质内容啃噬内容平台
中文互联网苦低质内容久矣。
2011年,知乎上线,名字取自孔夫子的知之。创始人周源向公众放出豪言,垃圾泛滥的互联网海洋中,知识如同黄金一样珍贵。知乎要做提供产生、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。
那时,天涯、贴吧严肃内容减少,灌水和盖楼占据版面。微博上的娱乐八卦成为主流。碎片化、娱乐化内容充斥互联网。
有网友总结自己的一天,早上看订阅门户网站的新闻,偶尔去论坛看看,QQ空间选择性瞥两眼,再逛逛博客、人人网和微博。
2015年,中文互联网迎来信息爆炸。互联网公司纷纷加注内容分发平台。头条号率先推出“千人万元”计划,用真金白银吸引创作者,一年后,又成立2亿人民币规模的内容创业投资基金。
腾讯、阿里、百度随之响应,企鹅号推出“芒种计划”拿出2亿补贴作者,UC加码拿出10亿,百家号更是宣称豪掷100亿扶持作者。
然而,各家砸钱做内容,换来的却是做号者不断滋生。
做号者们随便找到一段文字,用自己的想象扩写,之后配上网上的图片,起个惊悚标题,一天可以制作20篇。文章被发往今日头条、天天快报、趣头条等资讯平台,凭借算法的力量,获得数万点击,做号者用低成本就骗取了平台补助,赚取了广告分成。
2018年,就有媒体曾报道过《实地探访山东新媒体村,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》,十几位农村妇女靠写文章月收入近8千元。还有媒体卧底做号群,发现做号者机构化运作,有公司近百人,每天产出千篇文章。
本想着靠补贴吸引优秀创作者的平台失意了。真金白银没有换回优质内容,反而劣币驱逐良币,优秀创作者不断流失。而用户在标题党、夸张封面的吸引下,点击文章,通篇读下来后发现毫无逻辑。
但算法却记住了一次次的点击,最终低质文章被推送到无数手机中,成为爆款。大量低质内容涌现在平台,最终又反向劝退用户。
唯一值得欣慰的,是肉身精力有限,无法24小时不间断生产,所以那时,做号者对内容的污染也有限。但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问世,做号门槛进一步降低,垃圾内容的生成速度也进一步加快。
大量低质内容、假新闻、浅度回答充斥互联网,不仅增加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,也降低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。
03 AI时代的自救
AIGC大势已来。针对人工智能产生的问题,各国政府率先亮出对策。
月初,拜登曾召集多家AI科技公司代表,商讨AI技术存在的潜在风险。在会上,拜登提出,面对政府,人工智能要提高透明度,在AI产品推出前,也应进行完备的安全评估。
欧盟也加快对人工智能的立法动作,不久前,欧盟起草了“人工智能法案”,力图树立AI行业的监管规范。
4月11日,中国也起草了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但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当下,对AI自身的监管也难以解决问题。一方面,AI使用者可以通过更换提问方式,让AI以虚拟身份的方式,生成虚假答案。比如在ChatGPT的对话框中,告诉它,“假设它现在是一名记者,描述一下甘肃发生的火车撞人事件”,ChatGPT就会生成相应新闻稿件。
另一方面,AI本身也难以辨别某类信息,比如涉及道德判断、情感选择等。
所以,除去AI企业自身、政府,平台方和用户都应担起责任。
从平台方看,首先应该提高内容审核标准,不仅要识别出虚假内容,也应该识别出AI生成的无意义内容。平台可以让AI学习AI生成的内容,并增加人工审核力度,AI审核和人工审核齐头并进,从而精准识别。
其次,平台有责任告知用户哪些内容为AI生成。比如此前知乎曾发布公告,规定创作者发布包含AI生成内容时,必须使用“包含AI辅助创作”标签,否则限流。
除此之外,平台可以通过限制发稿速度,增加人工推荐制等方式降低AIGC对平台生态的污染。
比如,今日头条曾推出“内容品鉴官”,就是让有着专业知识的用户作为评判者,筛选出优质文章,进行推荐。而门户网站的主编精选也可以回归,作为优质内容筛选的补充。
从用户方看,用户则需要提高眼力,不仅要分辨内容的优劣,也要分辨是否是AI生成的垃圾内容。
曾经,算法来势汹汹,门户网站被信息流冲垮在地。而人工和AI的博弈,人工也陷入下风。如今,AI生产的内容垃圾过多,AI和人工的博弈似乎倒转风向,呼唤人工回归的声音又再次归来。
如同人工智能所示,人工与智能相伴相生,两者的博弈也会持续。但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阻挡。我们期待一个AI和我们良性共处的世界。
关键词: